咸寧的綠,動人心魄。
張藝謀《影》攝制團隊歷覽名山大川,踏遍千山萬水,
終于來到咸寧這座鐘靈獨秀的“小精靈”城市,
只為尋找那一抹心動的綠色。
旖旎的山林湖泊、連綿起伏的竹海、怡人的氣候條件,
星星竹海這散發著張力的生態自然環境,也正是張藝謀所需要的。
素有“天然氧吧”之稱的潛山國家森林公園成了張藝謀眼中最佳的拍攝地。
根據劇情,還需要尋找原生態、交通便利的外景進行穿插。
于是咸安區桂花鎮、馬橋鎮、汀泗橋鎮星星竹海、大幕鄉、赤壁市張司邊村、崇陽縣茅井村、通山縣楊芳林鄉等地都烙下了攝制組的足跡。
美術指導馬光榮老師帶著取景工作人員穿越竹林、深入石林、踏尋古橋、探訪民居,對咸寧豐富的自然資源贊不絕口。
最終,張藝謀根據取景回傳圖片選定了鄂南星星竹海、
赤壁官塘驛鎮張司邊村為外景地。
抵咸后,第一時間率領攝制組各部門赴現場確認,
對待外景地選點絲毫不含糊。
5月15日,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
《三國之最后的勇士》(上映期暫定為《影》)
在咸寧開始了為期11天的拍攝。
主要演員鄧超、鄭愷、王千源、關曉彤陸續抵達咸寧拍攝。
開拍以來,張藝謀導演駐守咸寧全程指導拍攝,
帶著攝制組團隊穿竹林、走山路、淌泥水,
不顧烈日的炙烤、蚊蟲的叮咬,
在樹林、竹林、石林、山坡甚至泥濘的草地上,
哪里拍攝哪里就架起攝影機、塔起攝影棚、鋪設水管。
張藝謀對于拍攝是嚴苛的,
對視覺效果尤為講究,前進的速度、起伏的節奏、
下雨的快慢甚至舉手投足的高度,都有嚴格的要求,
哪一個出了問題,哪怕細微的不符,都會被NG來過,
一個鏡頭有時NG幾十次才能通過。
他一旦工作起來,對自己同樣苛刻,
幾乎達到了忘我的工作狀態,
記得在赤壁外景地拍攝,從上午8點一直工作到下午2點,
拿著指揮機反復的重拍直到滿意為止,這個時候才記得吃飯。
在拍攝期間,張藝謀導演的話很少。
聽到他的聲音,更多來自工作中的對講機里。
他就是整個團隊的靈魂,
只要一發指令,團隊立馬開始行動,協作能力特別強。
如果一聽到“過,換下一個”,整個團隊都發自內心的高興,
趕緊布置下一個鏡頭的準備工作,
每個人都在有條不紊忙碌中。
我感覺張藝謀身上就是有一股勁,
這股勁能帶動一群電影人為之奮斗。
《張藝謀的作業》里曾經說過,
“導演無需嬌氣,任何導演也脫不開時代。
人在時代里都必須先生存,
在生存中保持個性,保持清醒,保持頭腦拼命運轉,
根據形勢和感覺,表現出獨立的思想性。”
這次如果沒有親眼目睹張藝謀拍電影,
我很難深刻理解他說過這句話蘊含的價值。
他是一個名導演,
可是他不嬌氣、不做作,率真坦誠,
始終保持十足的工作勁頭,不斷適應時代的變化,創作與時代同命運的電影。
咸寧為張藝謀導演營造了良好、寬松的拍攝環境,
拍攝按照預期進度順利殺青。
張藝謀導演親自贈書題字,感謝咸寧的支持。
咸寧竹海吸引了張藝謀及其團隊,
咸寧的超贊的生態環境和良好的人文環境打動了張藝謀及其團隊,
合作前景大有可為。
咸寧的綠色崛起戰略正在逐漸顯現它的優勢。
張藝謀電影《影》的上映,
必將把咸寧的綠色、生態元素走出國門,帶向世界。
張藝謀為什么感謝咸寧?
25 日,著名導演張藝謀結束了新片《影》在咸寧的取景拍攝工作。離開咸寧之際,張藝謀專門約請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贈書、留言,對咸寧表示感謝。
在外人看來,張藝謀感謝咸寧也許只是敷衍之詞、客套之話。事實上,這是張藝謀的真情流露。
張藝謀為什么要感謝咸寧呢?
首先,咸寧提供了原生態的拍攝場景。在確定新片《影》的外景取景地前,劇組曾在湖南、江西等多地尋找,最終相中咸寧的是,生態好,環境優。特別是,咸寧竹林遍布,風景獨秀。
劇組人員認為,咸寧中心城區的潛山國家森林公園、咸安區的萬畝大竹海和赤壁市的隨陽竹海,呈現出不同形態的美,正契合張藝謀“苛刻”的原生態要求,那就是,“鐘靈毓秀、人杰地靈”。
其次,市委市政府給予了強有力的服務保障。市委宣傳部從相關部門抽調得力人員組成專班,從場地布置、交通疏導、群演組織、安全保衛、生活出行等各個環節,提供周到而細致的服務,讓劇組潛心拍攝,不操一分錢的心。這一切,張藝謀和劇組人員表示“十分滿意,也十分感動,還想來咸寧”。
再次,咸寧市民展現了良好的精神風貌。張藝謀劇組所到之處,雖說引來眾多市民圍觀,卻秩序井然。聽說劇組需要群眾演員,當地居民踴躍報名,積極參加;得知劇組需要對場地和道路進行臨時封閉,當地居民主動配合,毫無怨言。
難怪,劇務人員多次點贊“咸寧人民的素質真高”。
的確,張藝謀的感謝讓咸寧人倍感欣慰,非常自豪。最好的例證是,有關張藝謀新片《影》咸寧戲份殺青的新聞,近幾天刷爆朋友圈。
其實,咸寧人也要感謝張藝謀。眾所周知,張藝謀在海內外享譽盛名。在這位知名導演的鏡頭下,推介了咸寧的生態環境,傳播了咸寧的美好形象,提升了咸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還有,更加堅定了300萬咸寧人民加快綠色崛起的決心,以及“建設中國中部綠心,打造國際生態城市”的信心,讓咸寧成為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本報記者:向東寧、朱哲)